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对所有国家和地区征收10%的“基准关税”,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
美国加征“对等关税”剑指何方?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部分国家主动宣布对美“零关税”对中国有参考意义吗?关税威胁下,中国如何进一步增强内需的作用?相关专家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美国加征“对等关税”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美国此次加征“对等关税”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重点打击美国贸易逆差主要来源地。二是东亚和东盟承压较重。三是对中国征税力度大大超出预期。经过今年初两次加征10%的关税后,市场曾普遍预期,美国有可能不会再向中国大幅加征关税。孰料特朗普政府并不按常理出牌,反而宣布对华加征了34%的额外关税,累计关税税率远超美国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所施加的关税压力。在中国迅速反制后,特朗普威胁将进一步对华加征50%的关税。这表明,中国才是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的首要目标,美国试图通过极限施压从中国身上攫取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乃至于打垮中国。
如果叠加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拜登时代的关税基础,则目前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实施的关税总水平将有可能接近或超过70%。这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出口、消费、投资乃至于GDP产生严重冲击。如果不加干预,不排除极端情况下2025年中国GDP增速可能下降1.0-1.5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对美国“对等关税”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不应过分悲观,我们仍应理性地看到,中国的出口产业仍具有很大的优势和韧性。
二、谈判能在多大程度上消除关税风险?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出台后,各国的应对出现了明显分化。其中,中国迅速展开反击;一些国家,选择了默默承受和息事宁人。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越南、阿根廷等宣布将以“零关税”来争取美国的豁免。
有观点认为,中国应效法越南,主动向美国伸出橄榄枝,大幅降低甚至取消对美进口关税,而不应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策略,以免激化矛盾。这种观点不但有失偏颇,忽视了中越经济结构上的巨大差异,同时也低估了特朗普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决心”。
如果中美通过对话谈判,的确有可能将关税降低一定幅度,但单靠谈判本身,短期内关税降幅有限。只有美国自身认识到推行关税保护主义带来的危害,难以承受其苦果,关税才有可能走向合理水平。特朗普政府实行“对等关税”政策,无法重振美国制造业,只会让美国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降。对全球普遍加征关税,将推动消费品、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大幅上升,抑制消费、投资等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看穿美国色厉内荏的本质,对其发起有力的反制措施,必将导致美国就业、通胀等受到反噬,美国经济陷入“滞涨”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即便中美双方通过谈判,同意对等降低部分关税,同时中国也愿意根据自身需要扩大采购美国农产品、能源等产品,美方对华进口商品关税也很难完全取消,较大概率是下调至25-30%左右,则2025年中国出口有可能下滑2-3%左右,中国GDP增速可能下降0.2-0.4个百分点。相对于不谈的情况下,通过投资、消费发力更有可能确保实现预期增长目标。
三、如何进一步激发经济内生性动能?
面对美国高强度的加征关税政策及其对我国经济带来的持续冲击,有必要采取强有力的两手予以应对。
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继续推出一系列政策优化企业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政策;尤其是有效动用政策和资源,积极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多元化市场,完善产业链,促进出口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有效抗衡加征关税的冲击。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将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内生性动能,发挥其更大的积极作用。中国经济本身具有强有力的增长潜力和有利条件,宏观政策有进一步加码的能力和空间。未来有望通过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投资消费双管齐下,更大力度地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增长。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等)
(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