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土中国》中寻根问祖

近一段时间在看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士中国》这本书,本书从乡士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士中国的面貌。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书中总结提出的一个概念,首先开篇就讲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为中国历年来都是小农经济,生活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所以中国人对于土地是有非常深厚的感情的,我们离不开这片土地。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首先是安土重迁,喜欢定居在一地,不爱迁徙。第二,人与人之间会有隔阂,同时又喜欢聚居。大家都在自家门口种地,彼此互不相关。但小农经济的状态下,个体、单个家庭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聚集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抵挡外面的侵略,最后就演变成为中国传统的社会——熟人社会。熟人社会里,需要掌握的谋生技能大多是耕种、养殖等,不需要文字去传达任何内容,而家里的老人,或者父亲长子就是权威,其他人只需要听从,所以也不需要法律。因此乡土性的中国社会,发展下来就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安土重迁,既有隔阂又喜欢聚居,最终形成熟人社会。这四种特点就形成了差序格局。乡土不变,人际关系的稳定不变,所以构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乡土社会的关系以一个“己”为中心,但却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主义,因为这种“己”可以随时变化,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私的问题了。所以当我们把自己个人看作“己”时,肉身以外的一切就是身外之物,当把家庭看作”己“,家庭以外的一切皆与自己无关,当把国家民族看成”己“,国家存亡便成为了活着的意义,此时肉身无足轻重。《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种差序界限的模糊让其中的各种名词和意义变的相对化,不同于西方的权利和义务的绝对清晰,正是这种现象,让外国人不明白中国人到底是大公无私还是自私自利。为了一家三口,他可以牺牲附近街坊的利益,而为了一整条街道的利益,他也可以于其他街道的人大打出手,对前者来说,家庭是他“公”的范围,后者来说,街道也是他”“公”的范围,所以在他看来,他都是为了“集体”,只不过,这种“集体”概念随时可以变化。站在任何一圈向内看,他都是“公”的,所以中国人对自己家人表现的很好,因为家人对自己来说如同一体,自然爱护有加,而外国人对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一种“公德”。

《乡土中国》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乡土文化的厚重与复杂,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细致描绘,使我更加珍惜根植于土地的文化认同。

(房地机关 陈家玉)

上一条:逛书店有感
下一条:匠心匠艺
分享到

© 2021 首开集团报
广州阅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218.245.63.175/Content/weixinlogo.png
首开集团报
http://218.245.63.175/content/2024-08/26/001946.html
首开集团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