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书店有感

近期,因寻找一册十几年前的出版物,兜兜转转,我找到了位于贡院东街北口的北京社科书店。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家书店是开在东长安街站前街十字路口的西南侧,临街的店面不过三四十平米,以经营社科类图书为主。闲时路过总爱逛上一逛。伴随城市发展,这一带早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书店也悄然消失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之中。

多年后再次光顾,恰有几分老友重逢的喜悦。书店坐西朝东,三间门脸,面积故我,内部布置却不可同日而语。置身其间,给人以精巧合理,恰到好处之感。书比旧时多了许多,摆放的一点也不显局促。墙上悬挂的玻璃镜框里有老院长胡绳题写的店名,以及多帧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知名学者的照片,典雅庄重,充满文化氛围。两位女店员待客热情,帮我查找书籍。书虽未找到,却依然令我感动。

回想自己逛书店爱好大致形成于读中学时期。读书偏好则变化不大:以文、史类为主。琉璃厂中国书店总店、古籍书店等可没少去。印象中,南新华街的那家中国书店坐东面西,进深短,南北一字排开,颇具长度。店内东西两端摆放着高至屋顶的通天书架,按经史子集整整齐齐码放着数不清的图籍画册。顾客沿并不算平坦的地面,来来回回,寻寻觅觅,流连忘返。那时,我家已从建国门内站前街搬到东三环外团结湖。去一趟琉璃厂,乘车多有不便,仍会隔三差五跑上一遭。

最常去的还要数中学所在的东单大街的书店。彼时,一街之上有三家中国书店:今协和医院正门南侧的一家,临街,店面不大,设于二楼;灯市东口路东的一家,离学校最近,去的也最勤。店面宽阔敞亮,书架、几案一尘不染,新旧、中外图书兼营,品种丰富,可谓面面俱全,人气颇旺;第三家,严格讲已开在东四隆福寺街路南,双开间,狭长局促,以经营古旧书为主。近年颇有人气的丰年灌肠店当年就紧邻书店。逛市场、看电影的游客摩肩接踵,人声鼎沸,书店内静雅怡情,别有洞天。男店员是位老师傅,言语不多,总是默默忙着手上的活计,主客倒也互不打扰,各自相安。

此外,西单横二条的中国书店,朝内大街人民文学出版社和王府井北大街中华书局的两家读者服务部,亦是我时常光顾之地。

其时,书价甚廉,每册数元,甚至不到一元。然而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终显囊中羞涩。进而看的多,买的少,目的性并不明确,重在享受过程。好在,图书尚无封膜包裹,尽可翻阅。读者爱惜图书,做到轻举轻放。店家待客友善,亦不介意。

除了逛书店一途,每年秋季举办的“北京书市”实乃读书人的狂欢节。最早出现于劳动人民文化宫。届时这里一准儿化作人的海洋,大包小包,手提肩扛,人潮涌动,蔚为壮观。这里随后还衍生出大龄青年父母相亲之所。此外,还有一个不容错过的好去处——赏金鱼。全北京最好的金鱼品种都汇集于此,不少为皇室遗留的珍稀名种,令观者赏心悦目,不虚此行。后来书市搬到了地坛公园,照样红火。只是近些年变得悄无声息,渐不为人所知了!

时过境迁,曾经陶醉其间的大小书店,如今许多已不复存在。但愿网络日益走入人们生活,阅读习惯发生改变的当下,那些送给人们无限知识与力量的书店在这座千年古都之中,依旧宛若星星之火,得以绵延不绝,发光发热。

(工会 李仲民)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在《乡土中国》中寻根问祖
分享到

© 2021 首开集团报
广州阅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218.245.63.175/Img/2024/8/20240828f797cca5272e47489d4ef41845138ef5.png
首开集团报
http://218.245.63.175/content/2024-08/26/001945.html
首开集团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