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分享之《大国大城》

《大国大城》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关于中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的现实问题的书籍,作者是经济学家陆铭教授。该书关注的是中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的现实问题。房价陡升、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去往城市,来谈乡愁。作者比较了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

2017年4月23日,该书荣获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

感悟分享

● 面向未来,首开集团需要在新形势下,以“向心·利民”为引领,探索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管理相关从业人员,《大国大城》加深了我对当下新形势的理解,特别是引发了我对首都“减量发展”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思考。联想到首开作为市属国有房地产企业,需要用辩证的思想正确认识首都“减量发展”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对首开发展的影响,从本质属性出发,在“向心·利民”引领下,探索“减量发展”下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

经济集聚和城市扩张是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的集聚程度和城市的规模是“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相互权衡的结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最佳的集聚度和城市规模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一个城市的功能逐步转向服务业,其最优规模也是随之变大的,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目前中国的城市大多处在城市环境恶化再改善的转折点上。事实上,不仅城市环境的改善与经济持续发展有关,生活质量和多样性、好的治理和有效的领导这些方面也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正确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进一步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并转变生活方式。(集团机关 杨柏文)

● 大城市的问题症结不在于太大,而在于不够大。很多人离开城市,反对向城市不断聚集,理由无非是城市太拥挤了,人口密度太高了,太不宜居了,房价太高了。他们所举的例子,可能是人们十年工资所能买到的房子在上个世纪可能离市中心还很近,城市化越深化,人们能买到的房子就离市中心越远。这么看来,好像不断的城市化,像城市聚集确实令人厌恶。

越发达的国家,其人口集聚程度就越高的原因是: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尤其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工业需要集聚,服务业比工业更需要集聚。现代服务业大量以知识(特别是大城市),这就导致了发达国家经济集聚程度更高的现象。参照世界经验,人口的集聚是国家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转为工业和服务业所必然产生的,大城市病会随之产生,但集聚所产生的正效益远远大于负效益。

参照世界经验,人口的集聚是国家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转为工业和服务业所必然产生的,大城市病会随之产生,但集聚所产生的正效益远远大于负效益。任何限制劳动力自由移动的制度都会限制国家的发展。(亿信公司 刘申伸)

● 公共服务是与人口规划配套的,正是短视的人口规划使得公共服务相应的缩水,使得理论规划的公共服务在实际人口的涌入前显得捉襟见肘,这才是让城市不堪生存的“元凶”。

我们的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远未达到其应达到的最优水平。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标准也是全国统一规划,这深深制约了城市间规模的扩大。

世界上那些大城市(纽约、伦敦、东京),基本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它们经历了一个转折:在那段时间之前人是往外走的,在那之后他们就重新回来。

大国具有优势。国家大意味着市场大,规模效应显著,可以孕育更多细分领域的创新技术,可以发展大飞机、卫星导航等战略性产业,可以吸引更多的一流人才。(志信公司 金璇)

上一条:北京“望京”地名小议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21 首开集团报
广州阅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218.245.63.175/Content/weixinlogo.png
首开集团报
http://218.245.63.175/content/2023-12/11/001574.html
首开集团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