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西郊香山的怀抱中,有一处隐匿于历史与现代交融之地的秘境——香山晴雪园。这里不仅承载着古老京城的厚重文化底蕴,更在新时代的城市更新浪潮中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它宛如一幅现代版的《香山晴雪图》,将自然之美、人文之韵与现代生活的舒适完美融合,让古韵与今辉交相辉映,成为京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注脚。
古韵悠长
从“西山晴雪”到香山晴雪园
“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自古以来便常见于文人墨客笔下。清代画家关槐的《香山晴雪图》更是将这一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中,香山的群峰在雪后初晴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山间古寺、林间小径若隐若现,仿佛诉说着岁月的静好与时光的悠长。而香山晴雪园正是从这幅古画中走出的现实版画卷。
香山晴雪园的历史沿革是一部浓缩的京城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92年,当时首开集团前身之一天鸿集团收购了煤厂街31号的农民私宅,随后在1994年从西山林场收购了煤厂街30号和32号。经过简单修整,1995年作为香山职工培训中心开业,主要供内部使用。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该项目一直未能办理土地证,且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自来水、燃气管道和空调,冬季供暖主要靠燃煤,条件十分简陋。直到 2012 年,项目才真正具备了合法的经营资质,但设备设施的老旧问题依然制约着其发展。2023年,首开集团以“城市复兴官”为己任,秉持责任地产企业理念,对香山晴雪园项目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这一改造不仅是对老旧资产的盘活,更是对城市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
焕然新生
香山晴雪园的现代诠释
香山晴雪园的设计借鉴了《香山晴雪图》中的文化意象,将这种自然景观的美与文人精神的哲理融合到了项目设计中。香山晴雪园不仅是一个以园林艺术景观为主题的酒店,更是承载着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的空间。在香山晴雪园的设计中,设计师不仅关注到园林艺术本身的美学价值,还特别注重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涵与历史传承。
改造方案在设计上打破了传统酒店模式,集书院、古建修复、住宿会议等功能于一体。核心区域设“香山书房”,以特色模式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施工过程中,项目引入消防一体化泵站系统,巧妙解决消防难题;通过精细规划施工空间、运用模块化施工、实施平行作业等方式,在有限空间里高效推进施工,为城市更新项目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
古韵今辉
香山晴雪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香山晴雪园的改造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它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青砖灰瓦、梁柱等传统建筑元素被保留下来,展现出中式古典建筑的典雅与韵味。这种改造方式既保留了历史的记忆,又赋予了建筑新的生命和活力。在文化传承方面,香山晴雪园更是不遗余力。首开书院·香山书房的设立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香山晴雪园不仅是一个文化空间,也是一个提供现代生活体验的场所。项目改造后共设有25间客房,分别为21间标准客房、2间标准套房和2间院落景观套房。标准客房在西院,以标准间与大床房为主,客房面积 25 平方米左右。园景客房位于东院,客房面积为30~40 平方米。每间客房都经过精心设计,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如智能控制系统、舒适的床垫和高品质的洗浴用品,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体验。会议区域则包括3个主要会议空间(大、小会议室与多功能厅),可以满足约80人的会议需求。会议室配备了先进的音响、投影设备和高速网络,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会议的需求。无论是企业年会、学术研讨会还是文化沙龙,这里都能提供专业的服务。
香山晴雪园的餐饮区域经过精心设计,旨在为游客提供味蕾与文化的双重享受。项目改造后形成了1个餐厅和4个包间,最多可容纳 90 人同时就餐。餐厅的菜品以北京传统美食为主,同时结合现代烹饪技法,推出了多款特色菜肴。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北京烤鸭、老北京炸酱面、宫廷点心等传统美食,也能感受到现代餐饮的精致与创新。
香山晴雪,古韵今辉。在这里,历史与现代相遇,文化与自然交融。它将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光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城市更新事业部 杨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