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赞美:“一岁盈缺十二次,唯有中秋月最圆。”
花好月圆之季,我常常想起四十年前,还是少年的自己随家人住在建国门内水磨胡同25号过中秋节的情景。
那个年代,京城普通人家的中秋节,没有轻松惬意的假期,没有憨态可掬的兔爷,没有高档餐厅的丰盛大餐,也没有稻香村品种繁多的月饼,更别说歌舞曼妙的中秋晚会了。今日看来,未免单调乏味。然而,孩子们永远是快乐的,可以吃到翘首以盼的月饼,吃到家大人轻易不露的拿手菜,串门子走亲戚还能收获各色糖果。
商店里一派繁忙,售货员笑脸相迎,柜台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月饼、鸭梨、葡萄、石榴等应季食品,充满喜悦的气氛。
深受京人喜爱的“自来红”、“自来白”,也叫丰收饼,价格亲民,口感偏硬,宜久存。高档一些的是五仁、豆沙、枣泥月饼,皮薄馅厚,块大驐实,亦受欢迎。“五仁月饼”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还有提浆月饼和类似蛋糕的改良月饼,如今已难得一见。
祥和喜庆的气氛同样笼罩着我所居住的大院。记得院中有四棵高大繁茂的老槐树。老人们坐在树下晒着太阳,聊着“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之类的闲嗑儿。中年主妇在厨房里打理着晚餐。孩子们最是无忧无虑,唯有嬉戏玩耍。南屋黄家三姨这两天格外高兴,不光农村插队的小儿子回来过节,远在南方海军服役二女儿亦有家书。有诗曰:“家书抵万金”。对于她此时此刻的心情,尚处懵懂的我自然是无法理解的。
傍晚时分,家中“一头沉”书桌正中两个小瓷盘里摆放着父亲带回的月饼、水果。书桌上方悬挂着已故奶奶的照片。母亲为全家奉献一桌丰盛可口的中秋晚餐。油炸花生米、姜汁松花蛋、拍黄瓜、凉拌海蜇,凉菜上桌,热菜开炒。焖扁豆、肉丝炒蒜苗、肉片炒菜花、素烧茄子、红烧带鱼……再普通不过的几样家常菜摆满饭桌。父亲取出“桂花陈”喝上一两盅。
用过晚饭,月上枝头,皎洁的月光洒满院落。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月饼,也欣赏着撩人月色。庭院中,父亲种植的米兰花开,花香四溢。那时一首《八月里来桂花香》颇为流行。京城无桂花,自然不识其味。有年秋天到黄山旅游,所住宾馆庭院中几株桂花绽放,花香浓烈,有些许铳头之感。对比之下,我更加喜欢米兰花淡雅的清香。
夜深人静,劳累一天的人们进入梦乡。
参加工作不久,我被单位派到海南工作了几年。每逢中秋,思乡之情便不觉涌上心头。每当此时,心中总会默念:“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遥祝远方的亲人平安快乐。唯有这一刻,才真正懂得“家书抵万金”背后承载的那份沉甸甸的挚爱亲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工会 李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