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骤雨送秋来

一切仿佛都有节气管着。出了伏天,过了处暑,北京城里的暑气真的就此慢慢消退下去。天也变高了,湛蓝湛蓝的,时不时浮现出大朵大朵好看的白云,仿若天马行空。中午还是太阳高照,有几分炎热。不过在大树下、房前屋后背阴的地方,三伏里因湿渍引发的烦躁也已被干爽的感觉所替代。一早一晚不用说,甚是有些凉意了。

周末清晨,一场夜雨送来阵阵凉风,透过窗纱还是能够感到风里裹挟着的一丝丝水汽。好像是老天爷故意来叫醒似的,六点刚过人已睡意全消了。正应了清人陈文述《夏日杂诗》中“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的诗境。

边用早餐,边商定晚餐的吃食俨然成为家中的惯例。周末吃馅儿,依旧是许多老北京人家一种必然之选。所谓“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不过话分两头说,家里要是个顶个舒坦着,那一准儿是吃不上饺子的。“茴香最近价格贵的有些离谱儿,还是吃芹菜的吧!”主妇们不经意的言语间大局已定。

周末一早的超市,人声鼎沸,迎来人流小高潮。爱起早的老人们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儿。“早,您呐!”熟人之间亲切地打着招呼,即使旁人听起来也格外顺心入耳。选肉的、挑菜的、买米面的、出门结账的,无一例外,两个字——精细。此时,引起我注意的倒是柜台上新摆放出来的大大小小、包装精美的月饼礼盒了。“哦!再过些日子又到八月节啦。”

俗话说“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记有:

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节也。每届中秋,府门朱第,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北京人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至少可溯至明代。明万历时,沈榜《宛署杂记》是这样记载的:

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晚清诗人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月饼》则咏到:

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干大半生。

“红白”指北京特有的月饼品种自来红和自来白;而“翻毛”大致指酥皮月饼,为南味月饼的一种,因酥皮翘起,雪白若片片鹅毛,故而得名。

要说最懂北京这座城市的,我想恐怕谁也比不过老舍先生。先生笔下金秋北京那动人的景象足以醉人: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工会 李仲民)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致敬高温下的坚守
分享到

© 2021 首开集团报
广州阅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218.245.63.175/Img/2025/8/20250826f3415d1a33a94836858893c198b56d56.png
首开集团报
http://218.245.63.175/content/2025-08/25/002484.html
首开集团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