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经济变迁的 深层次决定因素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思于2005年出版了《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一书,重新阐释了他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诺思广泛综合了认知科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更为大胆的假说。诺思认为,研究经济变迁的过程变为研究制度变迁的过程,必须了解参与者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的意向性,也就是信念的变化。理解可感知的现实产生信念,形成的主导信念最终会促成制度的形成,制度的形成会引起政策的制定,政策引导人类行为,作用于环境,形成改变了的可感知的现实,最后又开始从可感知的现实开始推演,形成了制度变迁的循环。其中,以下四个方面,令笔者印象深刻。

首先是信念和制度。笔者认为,诺思在《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中》最伟大的贡献是阐述了信念与制度的关系。在信念的阐释过程中,诺思引入了“主导信念”的概念,指处在决策位置的政治和经济企业家的信念。主导信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促成决定经济和政治绩效的制度结构的共生。即制度的产生是由人们的信念所决定的,理解经济变迁的关键在于促使制度发生变迁的参与者的意向性以及他们对问题的理解。

对于文化与制度的论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在这本书中,诺思抛弃了交易费用的概念,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制度都旨在对付非各态历经世界中的不确定性。制度的运行需要支持性框架,人类也会建立起这种支持性框架。人类会通过学习来积累个人及前人的经验。在社会互动中,学习的积累会体现为文化。语言、神话故事、信念和行为方式等,都是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不仅决定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绩效,而且通过其支持性框架约束社会成员,从而影响了长期的变迁过程。文化塑造了人们的信念和制度的支撑框架,而制度架构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信念和支撑框架,并影响着文化的演化。

关于“非各态历经”的重要性,诺思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是“非各态历经的”,因此面临着基本不确定性,社会变迁的参与者携带着从文化遗产中承继的传统和心智模式,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并形成感知;经济绩效主要由塑造激励的制度网络决定,而人类的意识及其意向性(包含深层次的信念体系)的变化导致了制度结构的变迁,因此为了理解经济变迁过程,必须理解心智结构和信念的形成、更新及其作用于社会变迁的方式。

非正式规则的重要性要格外引起重视。文化遗产所提供的人造结构(信念、制度、手段、工具、技术等)能够将不确定性问题转化为确定性问题或人类生活中的风险问题,这种人造结构对充满新奇的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使社会保持了一定的灵活性,因此诺思认为“创建必需的人造结构是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而非正式规则是导致制度无效率的主要原因,非正式规则不受有意变革的影响,因此对于导致非正式规则的起源及其变迁的力量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是诺思促成认知科学、心智哲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真正意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意向性的统一,使得人们的信念同步演化,这样能够加速制度变迁过程的循环,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这或许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于改革开放的意义所在。

(战略投资部 杨柏文)

上一条:雨漾荷影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21 首开集团报
广州阅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218.245.63.175/Content/weixinlogo.png
首开集团报
http://218.245.63.175/content/2025-07/25/002438.html
首开集团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