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前三门”,可谓家喻户晓。其历史久远,可上溯至六百年前的明代初期。
元大都南垣设有城门三座:中曰丽正,东曰文明,西曰顺承,整体位于今长安街南侧。古观象台最初即元大都东南角楼。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前重修紫禁城,且把大都南垣南移了800米,至今“前三门”一线。正统元年(1436),明英宗开始整修京城九门,新增瓮城、箭楼、城壕、桥闸等,并于元大都土墙内侧加筑砖石。经四年工毕,南垣三门被更名为正阳、崇文和宣武。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抵御蒙古人袭扰,明世宗下令在京城南面加筑一圈城墙,最终形成北京城门“内九外七”之格局。
正阳门因处在紫禁城和皇城正前方,故俗称“前门”,有“国门之誉”,是京城所有城门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正阳意为“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而崇文与宣武,则遵循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契合“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三座城门均北城楼,南箭楼,瓮城环抱,东西设闸楼一、二不等。城外环以护城河成为屏障。
明清两代,正阳门为皇帝专用,皇上每年至天坛“祭天”、“祈谷”,到先农坛祭祀先农和行耕籍礼都要出入此门。为改善交通,1915年在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主持下,正阳门瓮城全部被拆除,城楼和箭楼由此形成两个单体,正如人们今日见到的情景。
崇文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明清设有税关。明时即有“京师九门皆有税课,而统于崇文一司”之说。1900年,崇文门箭楼被毁,1920年彻底拆除。1950年瓮城被拆除。1966年因修地铁,城楼被拆除。
清代在宣武门外菜市口设杀人刑场,故该门民间称作“死门”。1927年拆毁箭楼,1930年拆除瓮城等,1965年因修地铁,拆除城楼。如今,崇文、宣武两门仅保留两个地名而已。
改革开放使“前三门”再次迎来辉煌。1978年,为解决居民住房短缺问题,北京市启动“前三门住宅工程”。它是北京改革开放之后建成的第一个高层住宅区,首次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投资、统一管理,首次规划配套设施建设,首次出现高层板式、塔式住宅楼,开启了大规模住宅建设、改善人民居住条件的浪潮,见证了中国城市居住史的里程碑时刻。而其承建方便是北京市建委统建办公室——首开集团的源头。
(工会 李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