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滩后街上班的那些年,每到三月三上巳日,少不了要约上三五好友结伴到北海公园踏青访春,而快雪堂又是一必去之佳处。
快雪堂是北海北岸靠近九龙壁的一所闹中取静的院落。此时,院外已是“一念春风,桃花上墙头”,院内则几株玉兰,竞相绽放,姣白粉嫩,内外呼应,甚是好看。
院内分为三进。前两进的“澄观堂”和“浴兰轩”两座大殿始建于明代,时称“正心斋”,是皇帝读书学习的地方。到了清初,帝后妃子们总愿至此游玩观景。第三进院有主殿“快雪堂”,选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建造而成。
殿前东西两廊内壁上镶嵌的石刻,便是著名的快雪堂石刻,共有四十八方,东西两壁各二十四方,录刻有历代名家书法作品八十篇,包括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欧阳询、怀素、颜真卿、徐浩、柳公权,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高宗赵构、张即之,元赵孟緁等书家法帖。其出自《快雪堂帖》,是明代涿州冯铨所集,并刻石408方,因大半由真迹经名手摹出,一向为世人所重。后由知州黄可润从冯氏子孙手上购得,运至福建。乾隆年间,杨朴园督闽购得献入内府。乾隆帝大喜,为此撰写一篇《快雪堂记》,亦摹刻壁上。
快雪堂庭前有一组高约5米的太湖石,据说是北宋徽宗艮岳御园的名石。金章宗掳至上京皇家禁苑,后被乾隆帝移此。
《快雪堂帖》的开篇之作是备受乾隆帝推崇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帖仅4行,28字,原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其是王羲之写给好友的一封书札,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以及对亲友的思念与问候。
王羲之是一个多愁善感之人。吃了橘子觉得好,就写下奉橘帖;下了雪,见雪过天晴,激荡神骸,就写下快雪时帖;想到老朋友的驻地玩耍,就写下游目帖。人生所往,不过良风年年,多亏他有一颗崇尚自然生命之心,不然我们就看不到这么多经典书法作品了。当然,他最出名的作品还要属《兰亭集序》。
公元三五三年三月初三上巳日,王羲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中举行风雅集会。风和日丽,曲水流觞,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众人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颇具声望的王羲之写一篇序文,记录当时的盛况。羲之借着酒力,微醺间一蹴而就,《兰亭集序》一经诞生,遂成千古绝唱,被后人奉之神品,尊为天下第一行书,世代膜拜。
每每暮春时节,寻琼岛春荫,赏花访古,欣游快雪堂,瞻仰名迹,随之泛舟太液池上,遍览湖光山色,微风徐徐,心旷神怡。倘若再能与先贤达成心灵之契合,岂不欣欣然乘物以游心哉!
(工会 李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