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下的深度审视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袁腾飞曾以诙谐口吻指出:历史知识的普及,其推手往往非历史学家或历史教育者,而是诸如《甄嬛传》这类古装剧集。尽管历史剧与史实存在偏差,但大致框架尚算明朗。然而,历史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其事件的细枝末节,而在于其背后的时代背景。这里所说的背景,意指将历史事件置于其发生的宏观环境中进行审视。

黄仁宇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中,所有研究均深深植根于生动鲜活的历史背景之中。书首章节,作者细腻的描绘:“这一年阳历的3月2日,北京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天气虽然不算酷寒,但树枝还没有发芽,不是户外活动的良好季节。然而在当日的午餐时分,大街上却熙熙攘攘。原来是消息传来,皇帝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

描绘历史背景,难免融入主观推断,需以常识为刃,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重返往昔。历史审视者常处于当事者与旁观者之间的微妙地带,既需以旁观者之姿冷静分析,又需以当事者之心深切体会。如此观史,方能超越简单的是非判断,避免如电视剧般脸谱化的角色设定。

在历史的背景中审视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纠葛,其无解性昭然若揭。明朝正处于汉文化的黄昏时期,道德之泥淖已深深堵塞帝国肌体。文官集团自视为道德楷模,以自身标准束缚皇帝,期许其仅作为符合规范的君主存在。张居正改革,如同历史长河中无数次改革一般,终以改革者身败名裂告终。原因无他,只因既定秩序不容挑战,孔孟之道、四书五经被视为完美无缺的制度。

张居正之后的首辅申时行,又是一例典型。世人多评其摇摆不定、圆滑处世、无所作为。但置于当时背景之下:申时行上任正值张居正失势,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岂敢轻言变革。世贞评其“富有积蓄,不近悬崖,不树异帜”。

从现实层面考量,申时行不失为智者,一生波澜不惊。而另一位官职较低的官员,对后世理解民族性格、文化、制度具有深远意义,他便是清官海瑞。海瑞复杂多面,黄仁宇称其为奇特的道德偶像。海瑞身上的种种悖论,映射出汉文化的复杂性。他清廉正直,行政能力平平,其意义在于道德示范,却也因此孤立无援。为坚守道德,他竟饿死五岁幼女,力推严刑峻法惩治贪腐。海瑞的道德并未成就其一代名臣之名,反使其在朝中孤立无援。

当一国仅有一套行为准则时,种种怪象便应运而生。数千年来,中国人以“仁”为衡量人之标尺,海瑞式的道德偶像应运而生。后世视海瑞为楷模,民间普遍认为“清官万能”。

道德,乃文官集团的立身之本。即便如戚继光般文武双全、战功赫赫,亦难逃道德枷锁。戚继光最终贫病交加而逝,其命运早已注定,因其得张居正赏识提拔。

大明王朝几乎丧失战斗力,在文官集团掌控一切的局面下,戚家军犹如王朝的回光返照。哲学家李贽狱中自杀,是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悲壮的抗争。

李贽虽遵循孔孟之道,却颇具现代哲学家气质,个人主义色彩鲜明。他一生挣脱家族束缚,最终遁入空门。

回归历史背景,方知集体主义非单纯意识形态,而是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维系众人的是伪道德,内心深知“性本恶”,为官者多贪,而台面之上却满口君子之道。这正是帝国覆灭之根源,亦是汉文化之尴尬所在。

(股份机关 赵梦晓)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摄影天地
分享到

© 2021 首开集团报
广州阅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218.245.63.175/Content/weixinlogo.png
首开集团报
http://218.245.63.175/content/2024-12/25/002120.html
首开集团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