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四九城是对明清时期北京城皇城、内城城门的总称。皇城四门,分别称天安、北安(清顺治改称地安)、东安、西安;内城九门,分别称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成、西直、安定、德胜。
蒙古灭金后,放弃以广安门为中心的金中都,元世祖忽必烈命大臣刘秉忠择址另建都城。历时二十余年,至元三十年(1293年)建成,史称元大都。其以今北海琼华岛为中心,北至今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以南,东西至今二环路内。如今的古观象台正是当年大都的东南角楼。城墙辟十一门,南面正中为丽正,东文明,西顺承;东面为齐化、崇仁、光熙;西面有平则、和义、肃清;北面则是安贞、健德。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徐达占领北京,将大都北墙南缩5里,废光熙、肃清、安贞、健德四门,新设安定、德胜二门。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同时把都城南墙向南拓展约800米,城门沿用旧称。但将东面的齐化、崇仁改为朝阳、东直;西面的和义改为西直。到了1436年明英宗继位,用四年时间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垣和城门。将南城的丽正、文明、顺承分别改为正阳、崇文和宣武,并将平则改为阜成。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保护天坛、先农坛及商业区等不受蒙古人的袭扰,明世宗下令在都城南面加筑一圈城墙,设永定、左安、右安、广渠、东便、广宁(清改称广安)、西便等七城门,称为外城。至此,北京城基本轮廓形成,即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内、外城面积合计为60平方公里。
清代和民国时期,北京城变动不大。1949年3月,北平和平解放,市建设局对内外城的城墙进行勘查,当时内城9门尚存8座;外城7门基本完好。
随着城市人口飞速增长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城古老的城墙与城门被陆续拆除。如今仅余正阳门、德胜门等个别得以保存。人们也可以漫步明城墙遗址公园,一睹其旧时的风采。(工会 李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