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龙图腾的变迁史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说文解字》中有描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数千年来,龙的形象千变万化,代代传承。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之物,是权力、尊严、力量和荣耀的象征,在它身上寄托着无数美好的愿望。

从青铜器上古朴多变的龙纹,到宫殿之上庄严刻板的龙,龙图腾的形成与演变,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变革。那么最初的龙是什么模样,历朝历代的龙有哪些新的特征,龙又是怎么演变成为如今我们熟悉的样子,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吧。

远古时期:

龙的起源

《龙文:中国龙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到:中国最早的龙纹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早在八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辽西红山文化,就已经产生了成熟的龙形象。在前文明时代,各种器物上就留下了各式各样的“龙”纹,除了修长、或盘或曲的躯体外,头部往往是各种式样的兽首,学者将此称为“原龙纹”。此种修长的躯体,普遍被认为为“蛇”。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出“蛇图腾”是“龙图腾”的主要来源,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在战争中战胜、融合了其他部落,才出现了蛇身、兽首、马头、鹿角、狗爪、鱼鳞等组成的新的图腾形象——龙。

商周:

龙的形成

在商代,龙是王朝重要的图腾,是与神交流的权力象征。此时的玉龙出现背鳍,青铜器上出现了带角的龙纹,夔龙纹、蟠龙纹、双头龙纹和双体龙纹等加入龙纹“大家族”。部分龙的身上还增加了鳞片的装饰——这些新增元素使得龙的形象日益清晰饱满。

西周时期,龙纹以多种变体形式出现,出现抽象化、图案化的演变,更加突出图案之美,加强了人文色彩。体态变得较为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不再具有前代的张扬摄人气势更加强调祥瑞,风格也较前代活泼许多。

春秋战国时期:

龙成为吉祥瑞兽的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龙的形象摆脱了拘谨、划一的格局,风格上更加新巧、精细而富于变化,更趋向世俗化,演变为神灵庇佑的吉祥象征。春秋中晚期出现了后世一直流行的重要纹饰——蟠螭纹。这个时期的玉龙还出现了交龙、龙凤合璧、龙虎纹等祥瑞象征造型。

秦汉时期:

龙行天下,飞龙在天

秦汉时期是龙纹盛行、普及的时代,龙的形象更加趋于成熟。秦代龙纹头部有尖耳,宽吻中须似虎;身躯硕长卷曲似蟒而有鳍,四足对称,爪甲尖利似首。龙纹躯体变得更长、形态更显怪异,突出了雄浑的气势与协调的美感。

汉朝时期,龙纹逐渐成熟,动势凌厉、气魄豪迈。这一时期的龙解锁了腾云驾雾的技能,可称之为飞龙,喜作低姿奔爬状,呈现出矫健腾跃的气势,这种龙的姿势也被后世继承下来。自此后世的龙基本呈现“飞龙”与“走龙“两种形态。

唐宋时期:

龙的形象已趋固定

一般认为,唐宋是中国龙的基本定型期。龙的形象被定性为“三停九似”。所谓“三停”,是说在画龙时,龙首至前肢、前肢至腰、腰至尾三部分长度相等。

所谓“九似”,则指“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自此,龙的艺术形象基本皆以此论为据,此后的龙越来越接近今天人们对于龙形象的认知。

元明清时期:

基本没有重大的改变

元、明、清三代,龙的造型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改变。从元代起,三爪、四爪龙被称为“蟒”,五爪龙才能被称为“龙”,仅限皇帝和皇室使用。元代瓷器上的龙纹,行龙、立龙、升龙、降龙无不挥洒自如。

明清两代是中国龙的全盛时期,也是龙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此时期,龙纹开始出现在皇帝使用的各种器物上,几乎成为皇权的专属装饰图案及象征符号。明清两代龙纹多种多样,根据龙的形态可分为团龙、蟠龙、行龙、降龙等。与宋元两代追求清新飘逸不同,明龙形态强调端庄、威严与雄伟。清代龙纹较之前代则更显秀丽生动。

从远古的原始野性到商周质朴狞厉、从春秋战国的祥和多元到秦汉的雄浑豪迈、从唐宋的飘逸浪漫到明清的威严雄伟,从形态多样到集中统一、从宗教神化到寓意吉祥、从尊贵特权到受众广泛,龙图腾的形象变迁也体现了历朝历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变革。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国人是龙的子孙,龙从始至终都在与中华民族一起成长。

(转自“河北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上一条:欢喜过大年 北京一大波精彩庙会游园灯会活动来啦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21 首开集团报
广州阅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TOP


http://218.245.63.175/Img/2024/2/202402071e65bc1363394f87b7a5fd45b8fd8b8d.png
首开集团报
http://218.245.63.175/content/2024-02/06/001663.html
首开集团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