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争先,靠的是绵延不绝;薪火相传,靠的是代代接续。在北大红楼,伴随着玉兰花香,青春与奋斗的歌已响彻百年。
走过战火,踏进和平年代,那抹红依然是青春与奋斗的底色。两年前,首开集团亿方物业团队入驻到北大红楼项目,与这座红色地标共同成长,将“红色精神”延续至今。
自去年至今,亿方物业团队中有四位年轻人又有了新的角色——讲解员。角色的转换看似平常,背后的故事却注解着他们的青春价值。
物业员工“变身”志愿讲解员
北大红楼共有四层,包含59间展厅,最繁忙的时候,日参观游客多达2000人。跟随着讲解员的描述,参观者仿佛穿越回百年前的战火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彼时中国青年的意气风发。
根据北大红楼社教部工作人员介绍,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需要经过重重考核。“从零基础到能讲解上岗,讲解员的培训周期最快是4个月,但其成熟度要通过时间沉淀,需要静下心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随机应变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位工作人员说。
招聘讲解员的公告发出后,吸引了诸多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青年报名面试,但能通过上述考验的却并不多。正如首开亿方物业北大红楼项目经理温烨琨所说:“只有对这段奋斗历史感受深、对这种红色文化感兴趣的人才能真的乐在其中。”
直到去年年初的一天,他注意到一个常常驻足在展馆中的身影,这个身影走遍了北大红楼中的近60个展馆,熟悉每一件展品的摆放位置。
看她兴致勃勃地观赏着这些展品,温烨琨想到最近北大红楼正在招募讲解员。“我鼓励她去试一试,也算完成自己的一个愿望。”温烨琨说。
就这样,王爽鼓起勇气去尝试了新的角色,也就此开启了她职业生涯的新篇。“当我看到那些陈列在馆内的旧物件,就会不自觉地被它们吸引。”王爽说。每一本书籍,每一幅画作,每一座浮雕,似乎都会引发人无限的遐想。终于,有一个机会,她可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表达她对革命先辈的敬佩之意。“《新青年》从1915年9月创刊到1926年7月终刊,共出版63期……深刻影响了大批进步青年。”在王爽的引导下,参观者仿佛乘上了穿越百年的时光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三万字讲解词内熟于心
在清晨的阳光中,23岁的王爽拎着包快步走进北大红楼。到达办公室,她找出那篇已经翻看十余遍的声母练习材料,将椅子向办公室中间移动两米,为了与大家坐得更靠近些。讲解员们的早读就从这一刻开始了。《红楼八本丛书》《治国理政》等都是在北大红楼工作的青年们必读的著作,“为了‘知天下事’,党报党刊是我们每天必须要浏览的。”王爽说。
精彩熟练地讲解,恰到好处的微笑,在参观者看来,讲解员的工作似乎并不难。但只有真正投入的人才会懂,“唯手熟尔”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背后却是汗水和心血的凝结。
初拿到讲解词,王爽被吓了一跳,“完整的版本共有三万字,此外还有贵宾版本、中小学生版本、公务版本等。”想到刚接触讲解时的情形,王爽记忆犹新。
一遍不行就两遍,背不下来就抄写。为了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王爽几乎用上了自己全部的休闲时间。吃饭时、走路时、睡觉前,那些密密麻麻的讲解词在她脑中盘旋不断。就这样,在北大红楼还没有对外开放的日子里,王爽熟悉了每一个物件背后的故事。
与王爽几乎同时成为讲解员的还有同样来自首开亿方物业团队的赵宇。他比王爽还年轻两岁,即使身着西装,仍是一副稚气未脱的模样。初到北大红楼,这栋建筑的独特风格便深深吸引了他。“当时对这座建筑并不是很熟悉,于是就想要了解这栋民国建筑背后的历史。”赵宇说。
第一次旁观讲解员的工作,赵宇便被深深打动。据他回忆,不论走到哪个展馆、哪个展品面前,讲解员们就像大脑内部有一个开关一样,能够将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换做是我,能做到吗?”这样的疑问时常徘徊在赵宇的脑海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参观者较少的情况下,赵宇会走过北大红楼的每一个角落,将展品的文字说明通读几遍,通过短短几行字,去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
事实上,赵宇对于背诵这件事并不在行,要背下三万字的讲解词对于他而言并非易事。但随着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他好几次被这段百年前的历史震撼着。他常常把自己带入到那个充满革命与牺牲的年代,设身处地地感受革命先辈们“奋斗”“自强”的精神。上班时间不够,那就晚上回家背到深夜;工作日时间不够,那就利用休息时间。就这样,每一块时间碎片被赵宇捡起,他用大段大段的讲解词将这些时间联结,成为了如今从他口中流淌出的生动故事。
“重复重复再重复”
与王爽、赵宇不同,王种雯对于博物馆工作的兴趣在高中时期就已落地生根。当时,她在其他城市游览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旁边的游客向她咨询了一个关于文物的问题。“那道题恰好是高中历史书上的内容,所以我正确地给他解答出来了。”听着对方的感谢,王种雯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次的经历,让她对博物馆的工作产生了兴趣。
王种雯住在昌平区,为了与大家一起早读,她每天早上七点左右就已经走出家门。通勤的路上,她偶尔会微微打盹,为一天的工作养足精神。但更多时候,她会拿出讲解词,让每一句话与脑海中的走位重合。
对于王种雯而言,这份工作的难点不仅仅在于几万字的讲解词,更在于跟讲解词完全适配的走位与手势。“我们要时时刻刻面对着观众,因此我们要学会倒着走,尽量不让游客看见我们的背影。”
为了让每一个动作、每一步走位都达标,王种雯反复练习,强迫自己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动作,形成肌肉记忆。
事实上,一个半小时的通勤时间非常耗费体力精力,这个不到24岁的女孩却能在进入北大红楼的前一秒就迅速调整好工作状态。“每天的运动量大约都在2万步左右,这是我工作的勋章。”
而另一位解说员杜思怡近来却颇为苦恼。由于外出时发生意外,骨折的她打上了石膏,需要在家静养一个星期。“我怕再回到岗位上的时候,讲解词和走位都生疏了,所以这几天在家一直在温习。”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杜思怡坦言,这项工作不仅难度大,而且要求她有较强的承压能力。作为处在北京中轴线上的红色地标,北大红楼每天都有诸多参观者慕名前来。
“这张照片是在哪里拍的?”参观者一个不经意的提问,难住了杜思怡。这是她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出于职业素养,她以最快的速度镇定下来,向参观者致歉,“之后我们会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感谢您的提问。”
这一次讲解结束之后,她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查找历史资料,最终找到了正确答案。从此,这个答案被她铭记在心。
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沉淀中,几位正值青春年华的讲解员,用汗水浇灌着燃烧的岁月。
本职工作不能丢
作为志愿讲解员,四位青年每结束一轮讲解工作后,回到办公室仍然没有时间休息。作为楼层巡视引导员的王爽和赵宇开始整理每日的签到表,把未来几天巡展的大纲继续完善,每天下班之前看一遍北大红楼后台留言板上的参观者留言;王种雯要收集多方文字资料,杜思怡则是继续完成展馆的宣传稿件。
只有在这时,他们的后背才能稍稍放松一下。电脑运转的声音嗡嗡作响,配合着打字的清脆,有节奏地交响。可看似轻松的片刻,也需要绷紧一根弦,随时待命。只要听到召唤,他们会立刻起身,进入“讲解”状态。
成长的列车驶过青春岁月时,总是无声。但我们知道,那轰隆隆的汽笛,就藏在身边的每个缝隙里。奋斗的青春,可能是王爽忙碌一整天都没有时间拿起来的水杯,可能是赵宇在结束讲解工作之后再紧锣密鼓制作的表格,可能是王种雯脑后轻轻挽起的长发,可能是杜思怡搜索栏中的每一个问答……
北大红楼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孕育地。台前,四位来自首开亿方物业团队的讲解员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红色故事;幕后,诸多首开人支撑着北大红楼的正常运转。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如今,接力棒传递到了今天的青年一代。当代青年正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以奋进为船帆,勇担重任,不负期待。红色火炬传递不熄,奋发向上的精神代代相传,他们不惧困难,传承红色精神,奏响青春奋斗之歌。
(北京日报 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