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提交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明确了宏观政策基调,部署安排了全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干货满满,亮点颇多。上海证券报从中梳理出十大关键词,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 1 GDP增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认为,这是一个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并具有稳定预期、提振信心作用的经济增长目标。同时,这也是一个有助于抵御内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风险的目标。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不仅高于2020年至2021年的两年平均增速,还高于去年下半年的增速,体现决策层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决心。
关键词 2 退税减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今年减税降费力度与上年相比有增无减,明显超出市场预期,主要是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政策助力经济稳定的作用会随着减税降费力度全面加强。”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
关键词 3 注册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认为,“稳”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之一。今年资本市场在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大踏步进入资本市场。
在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看来,稳步推行全面注册制改革,有助于帮助众多企业更高效上市融资,构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 4 扩信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提法更积极,实施细节更明确。”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从“量”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以及结构性的优惠政策,比如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从“价”看,既要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又应当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关键词 5 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室副主任王向楠表示,“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四点要求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处置不同类型的经济金融风险应各有侧重。同时,防控金融风险要靠前指挥、提早操作、管理预期,要分析金融政策措施出台对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循环的影响,避免在短期内造成过大波动。
关键词 6 基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称,今年对基建的超前发力、民生领域着重强调,围绕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新基建也将继续推进,基建增长将是稳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
关键词 7 住房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表示,继2018年之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租购并举的战略,意味着今年租赁领域将在“保障+市场”两条线并行发展,共同解决大城市不同类型人群的租房问题,租赁房源供给侧持续得到优化。
关键词 8 制造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说:“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激发制造业的创新力迫在眉睫。而实质性、突破性甚或颠覆性的科技创新绝非一日之功,发明专利需要中长期资本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 9 稳外贸外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
从措辞来看,区别于去年的“稳中提质”,今年强调外贸外资“平稳发展”。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表示,在去年我国外贸规模非常大的基础上,今年实现平稳增长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今年是“外贸巩固提升年”,更注重外贸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10 国企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
“虽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及混合所有制改革,但国企与民企围绕产业链进行的股权结构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会继续推进并得到深化。”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意味着国有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将在供应链方面深度合作。